認知障礙症:不再是無藥可醫的終點

腦神經及精神健康
近年,社會對認知障礙(Dementia)的關注度持續提升,患者亦呈現年輕化趨勢。據世界衞生組織(WHO)報告,2021年全球約有5,700萬名患者,每年新增近1,000萬宗病例。此類疾病目前為全球第七大死亡原因之一。

認知障礙症是什麽?

認知障礙症是一種慢性、漸進性的腦部疾病,除了影響記憶力、思考能力、語言能力和判斷力外,甚至亦會改變性格與行為。它並不是單一疾病,而是一個綜合性名稱,其中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’s disease),約佔認知障礙症病例的六至七成。其他類型還包括血管性失智症、路易體失智症、額顳葉型失智症等。

阿茲海默症的根源:蛋白質異常導致腦細胞退化

阿茲海默症在發病初期,大腦會開始出現一些異常變化。首先是一種叫「類澱粉蛋白(Amyloid-beta)」的物質堆積起來,形成「類澱粉蛋白斑塊」(Plaque)。同時,另一種叫「Tau蛋白」的物質也會出現異常變化,造成「神經纖維纏結」(Neurofibrillary tangles)。當這些斑塊和纏結愈來愈多,就會破壞腦細胞,最終導致腦細胞死亡,引發阿茲海默症。患者初期會出現輕度認知障礙,病情發展至晚期,大腦將嚴重萎縮,最終導致患者喪失身體機能並致命。

把握黃金治療期:及早診斷有助延緩惡化

腦力可退步亦可進步,及早察覺及診斷可延緩腦退化,亦不要以為這種「腦退步」、「無記性」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。若有家族病史與基因(例如APOE ε4基因)、罹患慢性疾病,或有憂鬱症而社交孤立問題的人士,都屬於認知障礙的高危群組。

醫學界對此症提倡「早診早治」,如懷疑自己或家人有病徵,或屬高風險人士,鼓勵先作初步問卷形式的評估及認知測驗,經醫生檢查後再進一步安排血液檢測及腦部影像(如PET掃描)等檢查,以確認病因或排除其他可能。

新療法帶來希望:單株抗體針對病因治療

早期患者在確診後,可透過每兩星期一次的靜脈注射進行「抗類澱粉蛋白」的單株抗體治療,針對發病根源清除大腦斑塊,延緩病情和維持病人的認知和活動能力。根據美國的臨床研究顯示,使用這種治療18個月後,患者腦內類澱粉蛋白的水平明顯降低,其正電子掃描之結果顯示亦大有進步,顯示藥物能有效地清除腦部類澱粉蛋白,相比以往只有治標的治療方法更顯效益。而最新數據顯示在48個月後,約有七成繼續接受治療的病人在臨床認知評估上沒有進一步衰退,而文獻亦有記載,亞洲人的副作用比較西方人少。

日常保健6大關鍵:預防從生活做起

想有效降低發病的風險,建議大家保持健康生活型態: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充足睡眠,怡情减壓,多作認知訓練,從自己有興趣或從前有學習過的事情著手練習。另外,哈佛大學有研究發現社交融合,多與人溝通傾談亦是避免腦退化的最佳方法之一。

認知障礙現在已有很多新的治療方案,不是一種「無藥醫」的疾病。認知障礙症已不再是無藥可醫、無藥可緩的病症。透過早期發現、專業介入與創新療法,有需要時再輔以適當紓緩治療,許多患者仍能維持一定的生活質素,繼續過有尊嚴、有意義的人生。

老人科顧問醫生勞思傑醫生。(圖片來源:仁安醫院提供)
老人科顧問醫生勞思傑醫生。(圖片來源:仁安醫院提供)

專欄:仁安健談

撰文:老人科顧問醫生勞思傑醫生

參考資料:

  • 世界衞生組織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)。(2021年)。《認知障礙症》(Dementia)